【歷史有趣嗎】EP6 千古一帝秦始皇(三)統一六國之路|鄭國間諜案|誰擋了秦的統一之路|誰讓秦始皇撤銷逐客令|一場背叛與反間諜的血腥之路

簡介

親政後的秦始皇,如何開啟統一六國之路?面對各國的殊死一搏,間諜與反間諜戰不斷上演,逐客令是如何被撤銷?秦為何花了8年才滅趙,是誰擋了秦的統一之路?為何積弱不振的楚國3年才能平定?且看秦始皇的統一之路。

YouTube連結
各平台連結

呂不韋被罷,23歲的秦始皇開始親政。

鄭國渠

 這時卻爆發了一宗間諜案。為秦國修建水利工程的韓國人鄭國,被發現原來是韓國派來的間諜。

位在秦國東邊的韓國,被秦國不斷的攻佔城池,首都一再搬遷,面對秦國這個外敵,加上內部鬥爭,早已積弱不振。已經瀕臨絕境的韓桓王為了削弱秦國的國力,決定一項「疲秦」計畫,他派著名的水利專家鄭國,說服秦國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長達三百多里的大型灌溉渠道,以便解決關中用水的問題。韓桓王想藉此耗掉秦國大筆的財力和人力,讓秦國沒有餘力東征、攻打韓國。

鄭國渠

面對時常乾旱的關中,秦國不時得從南邊的蜀地調運糧食,秦國一直想積極發展農業,卻苦於沒有好的水利人才。秦王政元年擔任相國的呂不韋欣然同意鄭國的建議,沒想到修建了9年後事跡敗露,鄭國居然是韓桓王的間諜,秦王政想要殺了鄭國。

根據《漢書·溝洫志》記載,鄭國辯解說道:「我剛開始的確是來當間諜的,但是水渠完成了之後對秦國也有利啊;我幫助韓國延長了不過幾年的壽命,卻可以為秦國建萬世之功。」

年輕卻有遠見的秦王政聽了之後,非常認同,決定讓鄭國繼續進行這項耗時費力費錢的水利工程。

這條水渠被稱為「鄭國渠」。

根據《史記·河渠書》,這項耗費超過十年的水利工程完成後,可以灌溉4萬多頃農田,每畝可以種一鍾糧食,每畝生產量比原來提高了好幾倍。從此關中成為肥沃的田野,再無凶年,秦國因此國力富強,得以併吞其餘六國。

真不知道弄巧成拙的韓桓王是在「疲秦」還是在「助秦」,原本乾旱的關中成為秦國攻打六國的糧倉,當一個政治人物真的要有遠見。

逐客令

但這樁間諜案卻引發了政治效應。長期以來覺得被忽視的秦國宗室開始發難,因為不管是秦孝公重用的商鞅、昭襄王時的范雎、莊襄王和秦王政的呂不韋,都不是秦國人。剛好呂不韋因嫪毐政變被牽連,這個間諜事件引爆宗室對外國客卿的強烈不滿,紛紛向秦王告狀,這些外國人只是為了自己國家或個人的利益,根本不會忠於秦國。

結果呂不韋被罷相,離開首都咸陽回到封地,秦王政頒布〈逐客令〉,下令驅逐所有來自六國的客卿,包括楚國人李斯。

李斯

拜法家荀子為師的李斯是呂不韋的門客,因為受到呂不韋的器重,得以接觸到秦王政,在秦國擔任客卿。

諫逐客書

李斯在離開咸陽城之前,上書有名的〈諫逐客書〉給秦王政。

他細數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這四代秦王都是任用外國客卿,秦國才得以轉變。如果四位君王也下逐客令,只會使國家不再富有,不再有強大之名。

他直言大王喜歡的珍奇異寶都不是來自秦國,許多日常使用的東西都不是秦國生產的,難道六國豐富的物產美人、甚至音樂歌謠都不用了嗎?為什麼獨獨排斥臣民?還是說只在乎美人音樂珍奇異寶,而不重視臣民?

泰山之所以高大就是不捨棄任何土壤,河海之所以深廣就是不排除任何細流,君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才得以顯出仁德,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問哪個國家,這樣一來,四季充滿美好,鬼神降下福恩,這就是三皇五帝之所以天下無敵的原因。把人才趕回各國可以說是幫助敵國、讓各國人才不敢到秦國可以說損害國力,內虛的秦國有這麼外敵怎麼可能不危險。

李斯從秦國歷史、從現實生活面、從大自然、從政治面,方方面面舉例,這篇文采斐然的〈諫逐客書〉讓秦王政深受感動,於是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力排眾議取消了逐客令,恢復李斯的官位。

擺平了內政之後,接下來開始統一六國之路。

統一策略

戰國形勢圖

秦王政採用李斯遠交近攻的建議,籠絡較遠的燕齊,穩住鄰近的魏楚,先攻隔壁的韓趙。

並聽從尉繚的計謀,不再一味地只靠猛攻強取勝利。你用間諜擾亂我,我也用間諜反攻你。秦王政任命李斯為長史,負責籠絡收買各國的權貴大臣,離間各國君臣的關係,打亂六國的合縱計劃。再派驍勇善戰的武將出征,比如王翦王賁父子、蒙驁蒙武蒙恬三代。

就這樣以遠交近攻為戰略,以破壞六國聯合及分化內部為戰術,讓秦國的統一之路付出最少的代價。

呂不韋死後的隔年,公元前236年,24歲的秦始皇拉開了攻打六國戰爭的序幕。

滅趙

秦始皇滅六國,有四國都是在一年內就攻下,最難攻克的有2個國家,第一個就是鄰居趙國,在這裡秦始皇過了8年的人質生活。

趙國之所以難度最高,是因為擁有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11年),趙國想脅迫燕國一起進攻秦國,於是趙國朝東北攻打燕國。我真不知道這是什麼戰略邏輯,不怕後院著火嗎?果然隔壁老秦乘著趙國的主力進攻燕國之際,跟著趙軍同步行動,你往東北打,我就打你的西南,結果趙國只拿到燕國北方邊境幾座荒涼的守地,卻丟了西南九座重要戰略要地。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13年),秦軍再度進攻趙國的平陽、武城(磁縣西南),大破趙軍,斬首10萬人。同年十月,秦軍越過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再次擊敗趙軍。

李牧

李牧

公元前233年初(秦王政14年初),秦軍進逼趙國首都邯鄲,趙王遷緊急任命駐紮北部邊防的李牧為將軍,命令他速領部隊南下救援,首都快要被破了,匈奴算什麼。

李牧匆忙率領邊防軍主力與趙國所剩的軍隊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展開激烈的戰鬥,李牧大敗秦軍,向來勢如破竹的秦軍,僅有少數人突破重圍回到秦國。這是秦始皇攻趙3年來第一次的重大挫敗。李牧因此戰受封為「武安君」。

隔年,公元前232年(秦王政15年),秦軍捲土重來,兵分兩路進攻趙國,但再度被李牧擊敗。秦國統一之路,就這麼被李牧硬生生地打斷。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17年),趙國連年發生大地震和饑荒,但秦國沒有攻打趙國,而是先打實力較弱的韓國,因為此時趙國自顧不暇,不可能援助韓國,也沒用餘力偷襲秦國後防。

秦國難道就放棄這個消滅趙國的大好機會嗎?當然不會。

滅完了韓國的隔年,公元前229年(秦王政18年),秦始皇命王翦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趙國派出李牧對抗,戰國2大名將就此對陣,準備開打。

但這次秦國不再硬碰硬,暗地裡早已派人賄賂趙國權臣郭開。

郭開放出許多流言,向趙王遷進讒言,誣指李牧擁兵自重企圖謀反。趙王決定臨陣換將派人取代李牧,李牧拒不受命,使得趙王遷更加相信李牧想要謀反,便派人暗中逮捕李牧並將他處死。趙國唯一能抗秦的名將就這麼殞落。

聽起來怎麼有點熟悉,很像一千多年後的岳飛和秦檜,歷史總是一再重演。

去除了李牧這個心腹大患,第二年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將王翦勢如破竹大敗趙軍,佔領邯鄲,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秦國前後花了8年的時間。

滅楚

秦始皇統一之路,第二個難以攻克的國家是楚國。

楚國因為內部長期紛爭國力漸弱,又沒有李牧這般的名將,是什麼原因讓楚國難以攻克?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滅楚的過程看起來不過寥寥兩行,似乎沒有太大的困難,卻不知為何花了3年的時間。直到二千多年後,公元1975年12月《雲夢秦簡》出土才讓這段歷史有了新的事證。

雲夢秦簡

《雲夢秦簡》是在湖北省雲夢縣城關鎮睡虎地十一號墓發現的,所以也被稱為睡虎地秦簡,根據竹簡上《編年記》的記載來看,秦滅楚的過程並不簡單,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

昌平君是誰?上一集提到的嫪毐叛變,由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平定。

昌平君的父親是楚國太子熊完,到秦國為質子,娶了秦昭襄王的一個庶女,生下了昌平君。沒幾年楚太子熊完就拋妻棄子逃回楚國,昌平君就由同為楚國人的華陽夫人扶養。也就是說,他是秦始皇的表叔,有一半楚國的血統。

他早在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時就已經做官,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昌平君為御史大夫,官階僅次於相國呂不韋,秦王政10年(公元前237年)呂不韋被罷之後,就由他繼任為相,長期受到秦王政的器重。

反被策反

但是當秦王政決定伐楚之後,在攻楚的策略上產生了分歧。將軍李信認為二十萬人可滅楚,王翦卻說需要六十萬人。之前秦國討伐魏國時曾試探性地攻楚,輕易奪下幾座城池,於是秦王政採用李信的策略,王翦就藉故稱病,告老還鄉。

昌平君因對攻楚也持不同的意見,在秦王政21年被貶至陳郢。陳郢是楚國的舊都,已被秦國納入版圖。秦王政希望利用昌平君楚國公子的身份,安撫陳郢地區的楚國人民,為滅楚作準備。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秦王政命李信、蒙武率兵二十萬攻打楚國,大勝楚軍,兵鋒劍指楚國首都壽春,眼看就要攻下楚國,昌平君卻在這個時候佔據陳郢叛秦歸楚,斷了秦軍後路,而潁川郡的韓國舊臣民也趁機響應,舉兵反秦。

史書沒有記載為什麼從小在秦國生長並一直長期擔任高官、沒跟楚國皇室互動的昌平君要叛秦,也許是長達11年的相位被罷心生不滿,或許是楚國暗中煽動,原本派來要安撫楚民的昌平君,結果反而被策反。

昌平君這一舉動,讓秦軍形勢逆轉直下,宣告危急。

李信的伐楚大軍隨即調轉向西,轉而進攻陳郢,這時卻接到潁川郡韓國人跟著叛變的消息,於是李信、蒙武相約攻下陳郢後再會師潁川郡。秦軍攻佔了陳郢,接著趕緊奔向潁川郡想平定韓人的叛變。

昌平君率領的叛軍雖然沒守住陳郢,但實力尚存,他們連著三天三夜緊跟在秦軍的後面,不眠不休地追擊偷襲秦軍,結果在潁川郡附近與韓人叛軍一起攻打李信,秦軍大敗而逃。

昌平君叛變打敗李信,接著收復故都陳郢及周邊的失地,更趁勢西進至原來韓國境內。

王翦

根據《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記載,秦王政再度徵召王翦出征。

王翦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沿著之前李信攻楚的行軍路線,收復陳郢以南至平輿一帶。根據《雲夢秦簡》,與昌平君一樣,同為楚國公子同在秦國做官同樣背叛秦國的昌文君,在4月戰死。同年王翦派出的另一路秦軍攻陷楚國首都壽春,捉住楚王負芻。

隔年昌平君得知楚王負芻被俘之後,轉移到淮南一帶,楚軍大將項燕擁戴昌平君為楚王。3月,王翦攻破陳郢,秦王政親自出巡陳郢。王翦和蒙武統領秦軍繼續消滅楚軍剩餘的勢力,昌平君戰死,項燕在淮北的蘄縣兵敗自殺。楚國正式滅亡。

但同樣一件事,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記載卻有不同,

李信兵敗,讓秦王政不得不親自登門造訪告老還鄉的王翦,請他再度出山。

王翦以自己生病腦子不清楚,請秦王政另擇賢將。秦王政讓他不要再多說,就此定下。王翦提出的所有要求,比如六十萬兵力,秦王政一一答應,並親自到到灞上為王翦送行。王翦為了除去秦王政的疑心病,免得自己步入白起李牧的後塵,5次派人要求賞賜良田庭院美池,說自己沒有封侯是替子孫求的,讓秦王政大笑放心授權。

王翦跟士兵吃一樣的食物,每天讓士兵睡好吃好,楚兵怎麼挑釁都不理會,拒不出營,還玩起投石的遊戲娛樂,楚军挑戰了幾次,秦軍還是一樣堅守壁壘,搞得楚軍终于按捺不住往东調動,王翦於是領兵追击大破楚军,在蘄南杀了楚將項燕,王翦乘勝佔領楚國城池,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這跟秦始皇本纪寫的完全不一樣,在王翦的列傳中一再凸顯秦王政的行事專斷、疑心病重,寫出王翦身為一代名將帶兵領軍的智慧,秦王政卻讓這樣的名將不得不假裝自己貪圖榮華富貴,可以說是特意地貶低秦王政。

一件事在同本書不同章節有截然不同的描述,這種情況在史書並不少見,有的書作者或編纂者不只一位,各寫各的各有所本,自然有不同版本,即使作者同一人,也可能參考的資料眾多乾脆都寫上,或者別有深意,故意埋下線索,史學家就有如偵探一樣,得不斷地找出新事證,能否辨出真假,未必有答案。要知道史書,尤其是官方流傳的版本,常常是為政治服務,帶有目的性,最常見的就是繼任的朝代會努力貶低上一個朝代,以確立自己取而代之的正當性。權威如司馬遷的史記也不例外。

自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秦國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秦王政24歲開始到39歲,他花了十五年時間完成了统一江山的大業。成為近二千年來第一位真正的天下共主,開創2132年中央集權的帝制。

第一次面對這樣龐大領土的國家,還有六國蠢蠢欲動的舊勢力,秦始皇要怎麼治理?他會碰到什麼樣的狀況? 我們下一集見。

IG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