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趣嗎】EP7 千古一帝秦始皇(四)帝國時期|背負2千多年莫須有的罵名|是聖是魔?|孟姜女哭倒哪座城?|焚什麼書坑什麼儒

簡介

如果没有他,中國可能跟歐洲一樣,分裂為幾十國,有各自的文字語言,
你我甚至不會知道李白杜甫是誰。
他拆掉各國的地理屏障,用文字度量衡弭平各國障礙,形成真正的帝國。
縱橫上下四千多年,他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YouTube連結
各平台連結

秦始皇花了十五年時間完成了统一江山的大業,成為近二千年來第一位真正的天下共主。邁入帝國時期的秦始皇,並沒有因為統一各國,就停下腳步。他開始向外拓展疆土。

南征百越

前219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兵分五路,展開南征百越之戰,有人認為這場戰爭是秦朝最艱難激烈的一仗。

《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了南征百越的艱辛歷程,不僅充滿瘴癘人人水土不服,地形崎嶇複雜,很難運輸糧食和各種軍需,只能派兵開鑿水渠建造運河,糧食運輸的問題解決了,偏偏南越人又很刁鑽,寧可深入叢林與猛獸為伍,也不願做秦國俘虜,好不容易殺死了南越人的首領,南越人也不認輸,另立新的首領,新首領趁著夜晚突襲秦軍,還用毒箭射殺大將屠睢,秦軍數十萬人血流成河,人員嚴重不足,秦始皇只好趕緊把罪犯發配到南越去守邊。

這場景像極了1960年代美國攻打越南,水土不服的士兵,精良的配備毫無用武之地,被神出鬼沒的森林遊擊戰、突擊戰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累積前面的教訓,這次秦軍勢如破竹,終於平定南越。前後共花了5年的時間,才把整個嶺南地區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北擊匈奴

同年(前214年)春,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秦始皇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戰國時期各國忙著彼此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擊搶奪緊鄰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為解除匈奴長期的威脅,次年秋,秦始皇再命蒙恬軍北渡黃河。擴增了蒙古河南領地。

隨著南征百越北擊匈奴,秦帝國由一開始的36郡,增至46郡,至秦朝滅亡為止,共置54郡。面對越來越大的國土秦始皇要如何治理?

打破世襲的郡縣制

他讓朝臣一起討論究竟是沿用秦國的郡縣制,還是恢復分封的世襲制。丞相王綰認為,燕、齊、楚三地偏遠,很難掌控,建議秦始皇分封皇子才能屏障皇室,這個建議獲得大部分大臣的支持。

當時擔任廷尉的李斯力排眾議。指出前朝周王室分封許多姬姓子弟,後代關係疏遠,像仇敵彼此攻擊,周天子根本無力阻止諸候間的征戰殺伐。要使天下安寧,全國一律推行郡縣制,對於皇子功臣,就用朝廷收來的稅收重重地賞賜,這樣已經足夠。他主張讓諸侯不便,便利於民,這樣全天下才能長治久安。

秦始皇贊同李斯的意見,指諸侯王才是擾亂天下的禍源,如果重新分封諸王,只會重演春秋戰國500年間,各國互相殺伐的慘況。

讓我訝異的是秦始皇的郡縣,並非我們想像中簡單的中央、郡、縣三級制,而是精準細分到中央、郡、縣、鄉、亭、里、什、伍、戶。郡縣以下,一鄉管十亭,一亭管十里,一里管百戶,十戶為什、五戶為伍。郡設郡守,縣設縣令,鄉設不同官吏各司其職,下設亭長、設里正,也就是里長。

秦版圖

二千多年前的行政制度居然跟現在差異不大!

這個制度讓諸侯時期的秦國能夠確實徵收賦稅,還能精準的動員兵力,是秦國之所以能戰勝各國的主要原因。秦始皇決定將郡縣制推行到全國各地,這代表再也沒有擁兵自重、獨立一方的諸侯,各地的百姓再也不分幾十個國家,再無燕人、楚人,而是郡縣籍貫之分。

我認為這個制度,讓中央集權的帝制延續了二千多年,否則現在中國可能像歐洲一樣分裂為數十國。

秦始皇接下來的第一件事,是統一各國文字。

書同文:统一文字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語言文字並不相同,來往的文書難以理解,對國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知識論述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充滿“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的亂象,也就是說,各地有各地方言,各地有不同的文字。據史料的紀錄,當時 “寶”字有194種寫法,“眉”字有104種,“壽”字也超過百種。那是印刷術還沒出現的年代,每個人書寫的習慣不同,更加千奇百怪,難以解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第一年,實行“書同文”統一文字的政策。秦國文字是沿襲西周的傳統,在金文、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秦文又稱“秦篆”、“小篆”。

雖然了統一文字,但是小篆並不便於速寫,對於政務繁多的官吏來說,每天手動抄寫大量的公文十分費時費力。

程邈:從階下囚走向人生高峰

有一個在縣裡頭,擔任監獄文書工作的小吏程邈,因為個性耿直反而被關進監獄裡。他在獄中無事可做,一直琢磨要怎麼做才能被赦免出獄。

程邈

程邈根據過去工作的經驗,深知小篆抄寫的速度很難應付大量的公文需求,於是在監獄中努力鉆研字體結構,想要找出容易辨認又能快速書寫的字體。

他把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書體搜集在一起,把大小篆的圓轉改變為方折,把圖形變成筆畫,刪繁就簡,有系統地整理出三千字。他把這個成果呈獻給秦始皇。

秦始皇不僅赦免程邈的罪,還提升他為禦史,程邈從階下囚走向人生高峰。

由於程邈之前擔任的職稱是“隸”,而這字體的初衷就是為了讓“隸”這些小官吏能夠快速書寫,所以人們就把他編纂整理的文字叫隸書。

隸書

我不禁試想,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各國,如果他沒有堅持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如果他沒有統一文字,中國的歷史是否會重寫?猶如歐洲分成幾十個國家,各有各的語言和文字,你我可能不會知道李白杜甫是誰呢。不僅統一文字,秦始皇還統一度量衡。

統一度量衡

以前背歷史,只記得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五個字,從不覺得這有什麼重要。但再次解讀,卻發現這是讓政令稅賦能夠徹底貫徹、整體經濟能夠貨暢其流的基礎工作。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單位五花八門,各自為政,不看不知道,一看頭皮發麻。有的沿用前朝的夏朝制、舊商制、黃帝黑黍制,甚至還一國多制,比如齊國東部和西部就有不同方式,再比如趙國以黑黍一斤(250克)測量金銅、以紅黍一斤(220克)測量銀,那沒有種植黑黍、紅黍的地方又該怎麼測?就連計算進位方式都不同,有的是紅黍十進制、南方是粳米十進制,還有64制、72制…單單搞清各國的計算單位就是一門學問,我不得不佩服春秋戰國時期往來各國的商人,稍不注意,就得賠得滿盆滿缽。

秦始皇大刀闊斧地將一百多年前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推行至全國,定統一的計算單位,比如長度的分、寸、尺、丈,容量的升、鬥、斛,重量的銖、兩、斤、鈞、石等等,很多還沿用至今。

秦度量衡工具

秦始皇不僅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還由中央監造,分發度量衡標準器具到各地使用,更規定官府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度量衡器具的校定工作。

千萬不要小看度量衡,這可不是小事。

只有度量衡單位量值統一準確,才能保證後續推動貨幣、車軌、田畝、兵器的規格、尺寸、重量保持一致性。才能進一步地去除官僚貪腐、商人作假的各種亂象。這對政令確實執行和穩定整體經濟,有很大的作用。

統一貨幣

在財政上,秦始皇把各國各自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各種形式的貨幣廢除,統一由國家鑄幣,禁止私人鑄幣。

秦半兩

統一發行兩種貨幣,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而這個外圓內方的造型,中間可以用繩線串起來,被稱為「方孔錢」,或「孔方錢」,成為中國二千多年來最主要貨幣形式,直至清朝末年才被銀元所取代。

民間把錢戲稱為“孔方兄”就是由此而來。

車同軌

在交通方面,各國也是各吹各的調,古代的泥巴路一下雨時就到處泥濘,天晴後路面就會留下堅硬的車輪溝痕。寬窄不同的車,就會留下許多凹凸不平歪歪扭扭的車轍,非常容易翻車,出門一趟一路顛簸,不知要更換幾次車輪、駛壞多少輛車。

即便到了現代,著名的西伯利亞鐵路,從蒙古進入中國,或由中國進入蒙古,因為兩國車軌寬度不同,每節火車必需花費很多時間進行換軌,才能繼續行駛。

秦始皇規定车宽一律定為六尺,一尺是23.1公分,寬約138.6公分,從此只要一车就可通行全国。

修築馳道

面對這麼大的領土,開闢道路變得至關重要。

秦始皇以咸陽為中心,開闢延伸向四方的馳道,可以說是史上最早的國道。根據《漢書賈鄒枚路傳》秦修築的馳道寬50步(合今6.9米),每隔三丈(合今7米)種一顆樹,來計算道路的里程。

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西方道、秦棧道及秦直道七條。東到燕齊東海之濱,西到新疆,南達吳楚巴蜀,北到蒙古,把秦的古道和六國道路整個連通,無所不至。

秦馳道, 最早高速公路

其中,秦始皇命令蒙恬修建往北直達內蒙的秦直道,只要三天三夜快馬加鞭就可從邊境直達咸陽,可以說是最早的高速公路。

這些道路,讓政令管理直達帝國每一處,兼具經濟發展、軍事防禦的作用。

但對秦始皇批評最嚴厲的一點,正是他頻繁的建設,加重人民的徭役。

他不僅修建道路,還有長城。

修築長城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始皇修築長城,從臨洮至遼東,綿延萬餘里。但事實上長城並不是秦始皇蓋的,自古以來各國便有修築長牆,防範北方遊牧民族的習慣,秦始皇是把秦趙燕三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同時把各國蓋來「彼此互防」的城牆拆除。

到現在許多資料寫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造成人民巨大的痛苦。但是,史記上寫的是派蒙恬率領30萬人攻打匈奴,後續命令蒙恬修築長城,並沒有寫築長城就是這30萬人,即使就是這30萬人,那也是包含駐地攻打匈奴的官兵。而我們看到現在宏偉的長城是明朝修建的,秦朝長城並沒有這麽高大壯觀,有史學家認為秦的長城根本防不住匈奴。

秦長城

孟姜女哭倒長城了嗎?

但是修築長城卻衍生出著名的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民間故事。孟姜女真的哭倒了長城嗎?如果不是,哭倒的是哪座牆?

這個故事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春秋時期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杞梁的妻子守在城門等候齊侯,要求齊侯親自去宗室,正式弔唁為國捐軀的杞梁。這時候的杞梁妻無名無姓,既沒有「哭」,也沒有去長城或跑到哪座城牆。頂多只能說她站在齊國首都臨淄的城門邊。

曾子在《禮記檀弓》加上了哭。劉向的《說苑善說篇》加上「崩城」,把城哭崩了。接著劉向《列女傳》又加上「投淄水」,投水的情節。

到了三國時,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說「杞妻哭梁,山為之崩」,前面哭崩了城,現在哭崩了山,多了崩山。

唐朝末年貫休的詩作《杞梁妻》第一次把故事時間移到秦朝,描述秦始皇的暴政,把「崩城」變成「崩長城」。這時的內容和後來的故事已經差不多了。

孟姜女祀

宋朝各種版本出現,杞梁的名字後來變成萬杞梁、萬喜良或范喜良等,妻子終於有名有姓變成孟姜女。元代,孟姜女的故事成為戲劇,被搬上舞台。

於是在各代文人合力接棒下,孟姜女成為秦始皇暴政下最有名的民間受害者。

阿房宮和儷山陵

秦始皇為人詬病大興土木的除了長城,就是興建阿房宮和儷山陵。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記》,秦始皇下令犯人70餘萬人修建儷山陵和阿房宮,從渭北山嶽開採山石,從蜀地、荊地運來木料,遷徙三萬家戶到驪邑,五萬家戶到雲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淳化縣西北),但全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和徭役。

根據考證,秦始皇的陵寢按照慣例在即位時就開始興建,但是阿房宮,只蓋了2年秦始皇就去世了。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發現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建成,僅是完成地基。考古學家在發掘原咸陽宮遺址時,發現了大量的灰燼和紅焦土,證明項羽入關中後,縱火焚燒的不是阿房宮,而是渭水北岸咸陽宮。

秦始皇被罵得最兇的,就是因為焚書坑儒,被千百年來的知識份子痛罵,可以說是千夫所指。

焚書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在咸陽宮設宴招待群臣,70位博士獻上祝壽詞,由仆射周青臣代表祝賀,說上古至今沒有人比得上秦始皇的威武盛德。齊國人博士淳於越走上前說,周青臣不是忠臣只會阿諛奉承,他勸諫秦始皇應該學習古代商周的經驗,分封子弟功臣作為左膀右臂,才能像這些朝代統治達一千多年。

怎麼覺得挺耳熟能詳…沒錯,這個分封世襲制在秦始皇剛統一各國時,所有的朝臣就已經討論過一次,當時李斯是廷尉,獨排眾議反對分封諸侯,力行郡縣制。

李斯

6年後分封世襲制又捲土重來,但這時李斯已是丞相。

秦始皇再次交給群臣討論。李斯主張時代變了,情況自然不同。現在儒生們不學習現代卻要效法古代,還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民心。現在皇帝已統一天下,以法治理分辨是非黑白,可是民間學者卻一起批評法令,根據自己所學加以議論,在君主面前誇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來擡高自己,卻在民眾中帶頭毀謗。不禁止的話,在上的君主威勢就會下降,在下的朋黨勢力就會形成。

李斯進一步請求,把私人收藏的《詩》《書》、諸子百家著作都燒毀,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除外。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同意李斯建議。

但是,這僅限於私人藏書,官方藏書不在此限,秦始皇所設的七十位博士,乃是各有所長,來自各國的諸子百家,包括儒學在內,可以搜羅各類書籍,由國家典藏,繼續鑽研各自所學。也就是說民間只能私藏醫藥、占卜、種植之類實用性的書籍,其他的各類書籍由博士蒐集,由國家圖書館負責典藏。

秦始皇要禁的是春秋戰國500年來諸子百家的議論紛紛,要禁的是重蹈諸侯國分崩離析的覆轍。如同李斯所說,時代變了情況不同,要扭轉「尊古非今」的觀念,秦始皇在史無前例可循的狀況下,只能靠這個簡單粗暴的方式一統思想,企圖阻止背後六國蠢蠢欲動的舊勢力。

但秦始皇並非全聽李斯的建議,在北伐匈奴這件事,李斯持反對的意見。務實派的李斯認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難以馴服,即使攻佔匈奴廣大的土地,荒涼貧瘠沒有收益,根本無利可圖。

那為什麼秦始皇還是堅持討伐匈奴?

坑儒

秦始皇到了統治後期,開始迷戀長生不死之術。燕齊一帶,有許多的方士,又稱術士,所謂的方士術士是指能訪仙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的人,平常從事醫藥占卜的職業。許多方士如盧生、韓終、徐福、侯生,紛紛投奔秦始皇。

盧生

燕國方士盧生從海外帶回一本預言書,書上預言:“亡秦者,胡也”。雖然後來證明亡秦者,是二世祖胡亥。

但當時秦始皇一看,原來對秦國最大威脅的是北方的胡人,於是下令大將蒙恬帶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並依照地形,修築長城。

在焚書之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為秦始皇煉製長生不死之藥的術士侯生、盧生沒煉成藥,還散佈毀謗秦始皇的言論。史記對兩人非議秦始皇的缺點可說紀錄地鉅細靡遺,其中一點讓我有點啼笑皆非。

兩人批評時政數落了半天,最後說秦始皇不管日夜都要批閱完一定重量的竹簡奏摺,沒批閱完就不休息。

原來秦始皇每天都日以繼夜地辛苦批公文,這讓我想到被譽為史上最認真的雍正皇帝,兩人如出一轍,堅持今日事今日畢。

但是到侯生、盧生口中,認真勤勞卻變成貪戀權勢,說秦始皇日以繼夜批公文,喜歡一個人決定所有的事情,喜歡權利到這種地步,不能為這種人找仙藥。於是就逃跑了。

秦始皇知道2人逃走後大怒,他禮遇厚待術士,藥卻求也求不得,煉也煉不出,還在背後非議,這是妥妥的背叛。秦始皇下令徹查有多少人在背後參與毀謗他,結果前後指控共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在盛怒中下令,將涉案者四百六十多名坑殺在鹹陽。

《史記·儒林列傳》的說法,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坑的不是儒生。

「坑儒」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出自西漢孔子第十二世孫孔安國的《〈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現在有中外學者考據,認為遭坑殺者的確不是儒生不是學士,而是當時涉案的術士。秦始皇焚書坑儒,是想要確保中央集權政治,反對尊古非今,打擊術士荒誕不羈的追仙怪談。

但是從此以後,焚書坑儒這兩件事就成了秦始皇殘暴的罪證,飽受千百年來的辱罵。

沒有長生不死的藥,秦始皇在他第六次(也有人說第五次)巡遊的途中去世。

綜觀他一生

你說他背棄仁義,他被至親的母親背叛,但他最後聽從勸諫接母親回宮,他被信任的義父欺瞞,也沒有對義父痛下殺手,而是讓他回到封地養老。

你說他暴虐無道,我看到的是中國第一個法治社會的形成,明法度,定律令,就是從他開始。

你說他獨斷專制,我看到他設立了70個博士以為諮詢,常常讓群臣廷議討論後他再決斷,這不是CEO、國家元首該做的事?

你說他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但他動員的主要是犯人,即使動員人民,同時也免去人民十年的賦稅和徭役。

要知道留給他的,是一個歷經500年來幾十國不斷征戰殺伐的殘破領土。他急著拆除各國藩籬,彌補各國差異,他只有11年的時間,即使到生命的最後,也在努力地巡視這方領土。

不要忘了,他是千古第一個皇帝,第一次治理這麼大的帝國,沒有前例可循,但他日以繼夜努力制定的制度,讓中央集權的帝制得以延續2132年。

他最大的敗筆,在於沒有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在他死後3年,秦朝隨即滅亡。但是,接下來的漢朝,卻因為承襲了秦始皇的制度,在他奠定的基礎上興盛了數百年。

如同明朝怪傑李贄所評,秦始皇「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

他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IG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