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姪子跟兒子,姓武還是姓李?武則天到底要立誰為繼承人
人生的盡頭,要稱后還是稱帝?且看一代女皇最後的抉擇
無字碑是無言的抗議?還是無聲勝有聲?
武則天的評價,從五代開始一路向下,直落谷底
且看詩仙詩聖的評價!
武則天即位時已經67歲,是中國歷史上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隨著時間過去,繼承人的問題被搬上檯面。
繼承人之爭
身為武周朝的開創者,雖然武則天的小兒子李旦,早已改姓為武旦。卻遲遲未被立太子之位,讓武氏弟子紛紛躍躍欲試。
其中以武則天的姪子武承嗣、武三思最為積極,兩人不僅勾結酷吏周興,陷害李氏親王,打壓李唐宗室的勢力,還替武則天的面首(男寵)張氏兄弟牽馬,極盡諂媚之能事。三番兩次找人遊說武則天,說“自古以來,皇帝是不會把異姓當作繼承人”,意思就是,只有真正姓武的才適合當太子。
狄仁傑
眼看繼承人之爭愈演愈烈,698年75歲的武則天懸而未決之際,這時宰相狄仁傑勸武則天:“姑侄跟母子,哪種關係比較親近?立兒子,陛下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列為祖先祭拜;若立侄子,從未聽說侄子當了皇帝,把姑姑供奉在太廟。”接著勸她召回被廢的唐中宗,從皇帝之位被貶為廬陵王的李顯。
除了大臣們的勸進,就連她的男寵張氏兄弟居然也建議立中宗李顯,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們不站隊武承嗣、武三思。
原來,其中還牽涉到吉頊這個人。
吉頊
根據《新唐書·吉頊傳》,說話向來直白的吉頊對張氏兄弟說:“你們是僥倖獲得賞識,對天下並沒有什麼大功勞,地位其實非常危險。我有一個計策,可以讓你們世世代代永保平安。”張易之淚流滿面請教,吉頊說:“天下人感念李唐很久了,廬陵王李顯被貶斥在外,相王李旦被軟禁在官中,武氏諸王不被大家認同,皇帝年紀大了,你們何不勸皇帝請回相王、廬陵王,順應人心。”
張氏兄弟從善如流,加入勸進中宗的行列,於是李顯被秘密接回洛陽。
突厥可汗
最讓我意外的是,最後補上臨門一腳,把中宗李顯推上皇帝寶座的,居然是個外族。
698年5月曾被武周朝打敗幾次並歸順則天皇帝的突厥可汗,希望則天皇帝認他做乾兒子,還希望把女兒嫁給皇室。7月卻扣押前去迎娶的淮揚王武延秀,故意拒絕女兒與淮揚王武延秀的和親,說他之前歸順的是李唐,女兒要嫁的是李氏的2位皇子,不是姓武的,他要輔佐李氏的皇子坐上皇帝的位子,就用這個藉口舉兵來犯。
則天皇帝乾脆立中宗李顯為皇太子,並宣佈皇太子李顯為討伐突厥名義上的大元帥,看你還有什麼藉口、要怎麼輔佐。結果,副元帥狄仁傑率十萬兵追趕過去,突厥迅速坑殺數萬人在邊境洗劫一空後,就揚長而去,退兵了,仗沒打成。
而中宗因此再次被立為太子,從皇帝變成太子,李顯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後,年老力衰的武則天不像從前那麼關注政事。
武則天最被世人詬病的其中一點就是她的男寵。較為有名的男寵有薛懷義、沈南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她的男寵主要是透過女兒太平公主推薦的,除了沈南璆是御醫。她最寵信的張姓兄弟據說是年輕的美男子。
確立繼承人的同年年底,698年12月則天皇帝設置了新的機構控鶴府,由張易之擔任控鶴監,與弟弟張昌宗分別監管左控鶴、右控鶴各二十人,後來改名奉宸府,張易之為奉宸令。一般都認為這是為了安置女帝的男寵們,有如皇帝的三宮六院。
但事實上,這個機構只有43人,安插一些追隨則天皇帝的親信,比如後來被提拔為宰相的吉頊和李迥秀、曾出使突厥的田歸道、第一位武狀元員半千、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薛稷等人。主要是憑藉這個機構來吸收親信,讓張氏兄弟替則天皇帝代行政務時,得以輔助張氏兄弟處理朝政,並非都是無能之輩,有的年紀都已經很大,像員半千都已經77歲。
張氏兄弟也招募不少具有各種才藝的男子,負責宴會娛樂之事,作樂作詩來取悅年老力衰的則天皇帝。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
朱敬則
根據《舊唐書·列傳·卷二十八》,武則天曾下令選美少年入宮,右補闕朱敬則直言進諫:賢能的人會節制自己的慾望,不過度。陛下的內寵已經有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已經夠了。最近聽說尚舍奉御柳模聲稱兒子柳良賓,有潔白的美須和眉毛,左監門衛長史侯祥說自己陽道雄偉,勝過薛懷義,都想自我推薦進入後宮奉宸府。整個朝堂,無禮無儀!完全沒規矩。
他說的有夠直白!
武則天沒有生氣,她告訴朱敬則,如果不是他直言,自己還不知道這件事。還賞賜給朱敬則彩百段。
魏元忠
但已年近八十歲老病纏身的武則天,時常沒法上朝,就讓年輕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擔任她的耳目,參與朝堂的政治,嚐到權勢滋味的兩人,開始在朝廷上安插自己的人馬,搞得烏煙瘴氣。宰相魏元忠看不慣便上書則天皇帝,兄弟兩人便誣陷魏元忠,把魏元忠從堂堂一個大宰相,貶到千里外的廣東高要做個小縣尉,偏遠小縣的警察局長,一個比縣令還小的官。
張氏兄弟最囂張的還不是這個。太子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和妹妹永泰郡主、及永泰郡主丈夫繼魏王武延基,三個人聚在一起議論張易之張宗昌的事,被張氏兄弟吿到武則天面前,結果李重潤、武延基被下令自殺,永泰公主受驚而死,也有一說難產而死或被毒死。要知道他們一個是太子的嫡長子(則天皇帝的皇太孫)、一個是魏王武承嗣的嫡子。
年紀輕輕的三人就因為嚼舌根而死。
所以宰相算什麼,管你是李氏嫡親王還是武氏宗親王,在張氏兄弟面前什麼都不是。
神龍政變
到了神龍元年(705年)正月,82歲的則天皇帝病重,只有張氏兄弟能夠在一旁服侍,宰相大臣都不能面見皇帝,宰相張柬之等五位大臣怕萬一生變,於是聯合禁軍,率禁軍五百多人,沖入宮中殺死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她退位。第三天武則天傳位給李顯。到了二月,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都恢復唐朝舊制,武周朝只維持了15年。
這次政變被稱為神龍政變。
同年冬天,到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病逝,享年八十二歲。根據她的遺詔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以高宗皇后的身份與唐高宗合葬乾陵。這可以說是武則天最後的選擇。
無字碑
乾陵是武則天親自監造的,陵前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面的一塊叫“述聖碑”,是武則天為高宗撰寫5000多字歌功頌德的碑文,黑漆的碑面上面是金粉的字。
東面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
後世對她的評價,充分展現在對她無字碑的各種說法。
有關無字碑的由來,有各種說法:一說,武則天她自知罪孽深重,還是不寫碑文較好;二說,她是藉此誇耀自己的功績,已非文字所能表達;三說,她認為功過是非任由後人評語,所以留白;四說,武則天篤信佛教,認為萬事皆空不用說;五說,繼位的唐中宗李顯不知道該怎麼說;六說,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訂諡號,是稱后還是稱帝無法定案…可以說眾說紛紜。
陜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時,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正面),從上到下刻滿了排列整齊的方格子,大約有3300多格,經過考證,這些並不是後人刻上去的。這代表應該已經準備好一篇三千多字的碑文,那為什麽沒有刻上去呢?
帝王的碑文通常是死後由繼位者發文刻上。有史學家推測,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登上王位2個月就被廢,李唐的國號因此消失了十五年,他長期在惶恐中度日,即使復位為太子,一個兒子和女婿因母親的男寵逼著被殺,他對武則天的感情十分複雜,只好不說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諡號
有關諡號,李顯一開始遵奉遺詔稱“則天大聖皇后”,但實際上,武則天的諡號後來居然又被改了6次:
根據《新唐書·本紀第四》:唐隆元年,改為天后;景雲元年,改為大聖天后;延和元年,改為天后聖帝(這次稱帝了),沒多久,改為聖后;開元四年,改為則天皇后;天寶八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后。
中宗、睿宗、玄宗各改了2次,可見兒子、孫子對她的感情極其複雜。
在武則天死後,發生一連串的宮鬥政變,她的子孫們忙著爭奪帝位,沒有時間或者有意拖延,不願面對,等到她的孫子唐玄宗訂下最後的諡號,已超過五十年,從此成為無字碑。
評價:一路向下
武則天死後的評價一路向下,到下一個朝代五代,立刻變成「奸人妒婦,牝雞司晨」、「奪攘神器,穢褻皇居」…罄竹難書,十分難聽。
在理學思想開始風行的宋代,史學家對女人專權更加反感,尤其是史上第一個女帝,評價越來越低。諸如:「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歐陽修和宋祁官方修史批判得更是激烈,認為武則天對天下的禍害比亡國妖姬褒姒更厲害。
到了嚴守禮教、主張貞節烈女的明清兩代,對她的批判更勝從前。
明朝孫承恩說她:「今古大變,宇宙窮凶」,明代胡應麟也說:「惡之窮天地亘古今者誰乎?武曌是已。」
這兩個人都說,古往今來天上地下,全宇宙最可惡最窮凶極惡的人就是武曌。
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批判她是“篡奪之君”,將武則天的政權稱之為“偽”,大罵她是“嗜殺之淫嫗,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萬世聞其腥,而無不思按劍以起“。
前面罵的是全宇宙超時空最窮凶極惡,現在是超現實,連鬼神都不容。
連順治皇帝都下場批評她:唐高宗以其父太宗時之才人為后,無恥之甚。
她的評價可說跌入谷底,人人喊打。直到近代,才重新對她有比較公平客觀的評價與論述。
清朝中後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趙翼曾對武則天的男寵評論說:歷代皇帝的嬪妃成群動輒千百人,而武則天身為女皇,她的男寵前後不過幾個人,即使與歷史上不荒淫的皇帝相比,也是少之又少,沒什麼好指責的。
這算是比較公正的評論。我在第一集【皇帝比一比】有提到,歷史上後宮最多的皇帝是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他的嬪妃有四萬多人。
唐朝評價
近代有學者主張要看武則天的評價應該以唐朝人的評價為主,唐朝之後的評論都不夠公正,失之偏頗。
我們來看看唐朝人怎麼看她。
武則天去世後,唐朝同時期的文人學者對她的評價都相當肯定,稱讚她:「英才遠略,鴻業大勳」、「收人心,擢才俊,當時稱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革故維新」、「萬族咸寧」。不乏唐朝歷代名臣的讚美,民間甚至流傳歌功頌德的歌謠。
當時的律體詩開創者之一宋之問和崔融都寫了輓歌。把武則天比作「虞舜」,表達了對武則天的沉痛哀悼和深深懷念。《舊唐書·崔融傳》說崔融在為武則天寫哀悼文時,用思精苦,哀慟至死,時年54歲。
我們再看看之後的唐朝詩人怎麼看武則天。
詩仙李白在流放貴州前寫的《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詩中把武則天比作「媧皇」,認為武則天是鍊石補天、造福蒼生的偉大女皇,表現了詩人對武則天由衷的崇拜之情。
詩聖杜甫的《贈蜀僧閭丘師兄》:「惟昔武皇后,臨軒御乾坤。多士盡儒冠,墨客藹雲屯。當時上紫殿,不獨卿相尊。」描寫武則天禮遇文人的情形,杜甫對此非常憧憬。在《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這首詩則寫:「太后當朝肅,多才接跡升」,認為武則天重視人才,會用人。
晚唐,李商隱也作一首《利州江潭作》來緬懷武則天。
雖然武則天死前的幾年讓男寵敗壞朝政,但瑕不掩瑜。不得不說,她的老公兒子都比不上她的堅忍果斷,她比男人更狠,她擅於操控朝廷與後宮,具有異常的政治天賦,讓能臣賢士對她又敬又怕,但是卻又有容納諫言的雅量,她勇於打破舊制官僚體系,開創新的遊戲規則,廣納天下之才,不僅為她所用,也為後世帶來許多人才,正所謂不破不立。
她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女皇 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