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趣嗎】EP8 一代狂人李贄(上)|誰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12歲批孔子|書越禁越紅、越燒越旺|第一個啟蒙學派:泰州學派|離經叛道第一人

簡介

四庫全書說此人可殺!其書可毀!他的書卻越禁越紅、越燒越旺!
被列入四庫全書的原因,是要大家記得這麼一個離經叛道的人!
他12歲寫文章批評孔子,一生宦海浮沈,卻在即將高升之際放下一切,只求專心讀書寫作。

YouTube連結
各平台連結

我看到有人質疑:千古一帝怎麼會是秦始皇?一開始看到的時候,我也覺得很奇怪,在一片罵聲中,居然有人會稱讚秦始皇。讓我忍不住想去了解提出這個說法的狂人。

翻開歷史長篇,每隔幾代我們總會看到幾個散發不同光芒,勇於發出異於時代主流的聲音。這種人被歸為異類、怪人、狂人、異端,比較好的稱為奇才、奇葩。

他力排眾議,讚揚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則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斷」的“聖后”,把向來被世人所貶的呂不韋、李斯、桑弘羊、李園、賈詡、董昭列為名臣,他敢罵敢做,提倡人人皆可為孔孟,倡導男女平等,甚至收尼姑為弟子,在500年前獨尊儒家嚴守禮教的明朝,簡直是個異類。

這個狂人中的狂人,到死也是不改狂狷作風,他就是明朝的李贄。

他的書一再被禁一再被燒,卻越禁越紅、越燒越旺。他的書被列入四庫全書的原因,是要大家記得有這麼一個離經叛道的人!

《四庫全書總目·別史類存目》直白地說:這本書可以毀了,書的名字不值得污染紙張,但是李贄誇大的言論欺瞞盜世,到現在鄉下沒見識的讀書人,還追捧他,但如果置之不理,怕李贄的言論會危害人心,所以特別寫下他的書目,以便暴露他的罪名。

《四庫全書目錄提要》更直接說:這個人可以殺了,他的書可以毀了,之所以保留他的書目,是為了讓世人知道他的罪名,他的書是危害人民的邪說。

我不禁好奇,李贄這個人到底有多張狂?是誰給他的底氣?我們得先了解那個時代的背景,什麼樣的時空下造就他張揚個性,什麼樣的傳承讓他語出驚人。

時代背景

李贄在距今五百年前的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出生,約明朝後期。

程朱理學

明朝當時的官方和知識份子階層,整個社會主流思想是宋朝程頤朱熹的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主張人在世間,容易迷失自己「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如果無法收斂個人的慾望,就會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還可能會迷失於人世間。所以君子必須克制自己的慾望,注重修養,遵守禮教。

體現在社會方面,最有名的就是婦女貞操。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程頤

《程氏遺書》(卷二十二),北宋時有人問程頤,寡婦貧苦無依,能不能再嫁。程頤回答,有些人怕凍死餓死,才用饑寒作為藉口,然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如果女子要為死去的丈夫守節、不能再嫁,那麽男子的妻子若死,做為丈夫也應為亡妻守節、不應再娶。

朱熹

到了南宋,朱熹在《與陳師中書》這封信中,力勸陳師中守寡的妹妹應該守節“。朱熹說:「從前程頤先生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從世俗觀點來看,雖然很迂腐;但只要是知書達禮的君子,就不該輕易地動搖。」

雖然程頤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在非正式的場合偶然提出的,但弟子卻把它收入《程氏遺書》這本書中。朱熹把它重新提出,作為勸人守節的範例,雖然當時陳師中的妹妹照樣改嫁,但是這個說法對民間的影響卻愈來愈大。

到了元明時期,程朱理學更加興盛,程頤朱熹的言論,變成金科玉律。從此「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成了衡量女子是否賢淑的標準。

貞節牌坊

貞節牌坊

雖然貞節牌坊遠從周朝就出現,但到了明朝貞節牌坊開始有了官方法制的認證。

根據《古今圖書集成》的統計,從周朝到五代這二千年間有記載的貞節烈女只有 92 人,宋朝增加到152 人,元朝倍增至 359 人,明代三百年間,貞節烈女的人數居然達到 27141人。

陸王心學

到了明朝中期,盡管官方確認的正統思想為程朱理學,儒家的另一個學派,陸九淵王陽明的陸王心學開始興起。心學在王陽明之後迅速發展,變成官學講“程朱理學”,民間書院講“陸王心學”,影響社會層面非常深遠,其中最特別的就是泰州學派。

泰州學派—王艮

泰州學派的創始人是王艮。他出生於1483年(明顯宗成化十九年)的泰州安豐場(今江蘇省東台市安豐鎮)。家裡世世代代是為“竈戶”負責燒鹽,從事“竈丁”的工作,也就是燒鹽的苦力。他7歲到鄉塾讀書,11歲因為家境貧困,就輟學開始做竈丁燒鹽。

王艮

19歲跟著父親到山東賣鹽,在拜謁孔廟的時候,頓悟:孔夫子是人,我也是人,應該可以靠學習成為聖人。於是開始了他近二十年的自學生涯。19歲的他開始自學大學論語孝經,雖然位在偏遠海濱,又沒有名師教導,他不恥下問,強調個人體會和心得。就這樣一邊經商,一邊刻苦自學,由於善於經營成為富商。

到了38歲,沒有了經濟壓力,他克服家裡的阻礙,遠赴江西求見王陽明。他戴著一頂紙糊的帽子,手里還拿著笏板(古代臣子覲見皇帝手拿的板子),穿這麼一身奇裝異服,去見王陽明。王陽明不僅跟他討論問題,還請他吃飯,他對王陽明的學識佩服得五體投地,便拜入門下。

王陽明

過了不久,他又換上了那套奇裝異服,準備出門遊歷講學。

王陽明突然叫住了他,問他為何要做此打扮。
王艮回答還是那一套,什麽破除理學陋規,講求心學真義。
王陽明等他說完,回他:“你不過是想出名罷了。”
王艮不好意思再呆下去,便向王陽明告別,準備回家。
王陽明卻叫住了他,說他是自己的學生,可以繼續留在這里,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王艮才明白,王陽明根本不在乎所謂的家世和出身,而是無私的傳道授業。

王陽明覺得他個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帶有靜止之意的“艮”字。王艮經常與王陽明爭論,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不拘泥於傳統的說法和註解,只要不懂就問就辯,最後還自創“淮南格物說”。

他把“百姓”和“聖人”放在等同的地位,他說:“滿街都是聖人”,“人人君子”,“堯舜與途人一,聖人與凡人一”,“聖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他主張:“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婦”都“能知能行”。這種人人平等的主張,在當時可以說驚世駭俗。

為了體現這個主張,王艮不僅在家鄉泰州開班授徒,還四處講學,走到哪講到哪,從泰州一路到南京,再從南京一路講到北京城外,講授的對象,不管你是公卿貴族還是漁夫樵夫。

在招生方面,他除了穿奇裝異服吸引眾人的目光,還會在門前張貼“招生廣告“,上面寫著:“我講的道貫通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不分年紀,不管老幼貴賤,聰明還是愚笨,有心想學的,我都教”,做到真正的有教無類。

王艮四處講學,不僅拒絕做官,也不讓五個兒子做官。他死後,由二子王襞繼承他的講席,王襞就是李贄的老師。

有人說程朱理學是儒學的右派,陸王心學是儒學左派,那泰州學派就是左派中的左派,極左派。許多學者認為王艮是個平民思想家,泰州學派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也是學術史上第一個具有啟蒙色彩的學派。

泰州學派傳到了李贄可以說更激進更發揚光大,不僅形成一股風潮,更被官方視為異端。

李贄生平

李贄

李贄出生於福建泉州。據說祖先是元朝以後遷到福建的回族人,但李贄並不信奉回教。他年幼喪母,跟著父親讀書,12歲寫出《老農老圃論》,把孔子視種田人為“小人”的言論挖苦了一番,一時轟動鄉里,可以說是個學霸神童。

官場時期

26歲中舉人,但是他對官方考試的程朱理學、八股文實在沒興趣,考了兩次進士都沒過,因為家境清寒,到了30歲就直接挑了個官缺,開始他25年四處漂泊做官的顛沛生涯。

李贄第一個官職是河南衛輝府共城(輝縣舊稱)教諭,也就是官方縣學的校長。第一次上任,就跟縣令不和。4年後出任南京國子監博士,一個從八品小官。到任才二個月多月,因為父喪,只好辭官回家奔喪。沒想到,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地區,李贄只好晝伏夜出,花了六個月時間才回到家。為了擊退倭寇的猖狂進攻,李贄還帶領家人參加泉州城保衛戰。

2年後喪服期滿,倭患還是沒平定。他只好把所有的家眷都帶去京城,住在北京郊外,等了十個月都沒有官缺可補。為了養家糊口,只好先做個教書先生,好不容易終於補上北京國子監博士的缺,卻跟幾個上司國子監祭酒發生不和。

沒多久李贄的二兒子在北京病死,祖父在家鄉病逝,他只好請假回老家奔喪。

因為家裡窮困,加上老家倭寇侵犯的問題,李贄把妻子和三個女兒送到河南輝縣,買了幾畝田讓她們可以耕田織布。安頓好家人,他自己獨自趕回老家奔喪。

沒想到,河南由於荒年歉收,二女三女貧病交迫相繼去世,他的四子三女只剩長女一人。家人接連去世,李贄早就不想做官。但是為了家人,喪期過後只好再到河南輝縣接妻女回到北京,補了從九品的禮部司務,一個比國子監博士待遇更低的窮差事。

40歲的李贄卻從這年開始,透過禮部同事接觸到泰州學派的人士,聽到王陽明的學說。他非常欣賞王陽明的學問,尤其讚賞王陽明能文能武,平息江西寧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朝廷所建立的“武功”。 他認為當時的人只信朱夫子朱熹,但 “唯陽明之學乃真夫子”。

45歲到南京就任刑部員外郎。在南京李贄結交一批名人學士,和著名史學家焦竑、湖北黃安的耿定理成為摯友。

48歲時,在南京拜王艮的次子王襞為師,進一步接受泰州學派的思想。他進一步發揮了王艮關於“百姓日用之道”以及“淮南格物”的學說。他主張:“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道”並非玄虛,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當下自然”。

李贄50歲時,提出儒、釋、道三教可以合三者為一。李贄把王陽明的良知說、佛教的眾生平等和眾生皆能成佛說,以及他本人反對封建倫理道德、社會不平等的思想,融合而成“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人人都有生知的能力,皆可成聖,延續王艮人人平等的主張。

51歲時,李贄前往雲南姚安準備就任正四品的知府,他先到湖北黃安拜訪至交好友耿定理,逗留期間,李贄與耿定理相約,等三年任期一過便來此定居,彼此探究學問,一起講學寫作。李贄帶著妻子前往雲南就職,女兒和女婿留在了湖北黃安的耿家。

3年後54歲的李贄主動放棄升官晉級的機會,他的上司巡撫劉維不同意他辭職,他就曠職跑到雲南大理的雞足山,躲起來研讀佛書,幾個月後只好同意他的離職。

黃安梗家時期

他遵守與梗定理的約定,從姚安知府的官位上辭職,擺脫官場的名利枷鎖,清貧的他,只帶著一車的書與妻子兩人回到黃安耿家,專心從事寫書講學,和教授耿家子弟的工作。他還不時開闢講座批評時政,不只有教無類,更是不拘男女都可來聽講,甚至還招收女弟子。

沒想到三年後,耿定理突然病逝。如果不是耿定理,李贄不會如此堅決辭官,也不會選擇黃安隱居。這不僅給李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對他日後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耿李論戰—耿定向

 耿定理有個哥哥,是當時在朝廷擔任大官、名聲顯赫的耿定向,耿定向是明朝有名的理學家、政治家,獨尊孔孟儒家,嚴守封建禮教;與弟弟耿定理追求自我心性的自得與完善的理念,背道而馳,更不用說思想更開放更特立獨行的李贄。

耿定向

弟弟梗定理死後,耿定向遠在京城為官,讓李贄一人在老家教導耿家所有的子弟,他實在放心不下,於是與李贄開啟了長達12年的“耿李論戰”。

這場有名的學術論戰,身為大佬的耿定向不僅自己下場,還發動門生好友,一起對李贄群起而攻之,面對排山倒海的人海戰術,李贄一人筆戰群儒是越戰越勇,甚至是談笑風生。

其中最有名的論戰就是「顏鈞打滾」。

顏鈞打滾

明朝哲學家顏鈞,信奉王陽明的心學。有一天,他在講學會中心血來潮,躺在地上打起了滾。還邊滾邊說:“讓你們看看我的良知!”

這件事被當時知識份子視為笑柄,君子怎麼能在地上打滾,成何體統!

耿定向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批評,李贄標新立異的行為舉止,跟成為笑柄的“顏鈞打滾”一樣。根本不是發自本心良知的無拘無束,更像是為了參禪而不擇手段,根本沒有真正領悟儒家本質,以為憑著一時的靈感頓悟,就可以得知真理,是一種無知和任性。

李贄並沒有正面反擊耿定向對自己的批評,而是肯定“顏鈞打滾”的行為,認為顏鈞確實參透了“良知真趣”。

李贄提出人活在世上,無時不刻不是在“打滾”。大庭廣眾之下,跟權貴打交道是“打滾”;深夜暗室之中,向主人獻媚以求寵幸,也是“打滾”,“打滾”象徵著世間的一切不體面,而世上沒人能擺脫這種不體面。

顏鈞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打滾,正說明他已勘破生活真相,看到了事物本質。真正達到無善無惡的良知境界,所以行為無拘無束。

麻城獨居

這場耿李論戰,讓李贄再也沒有理由留在梗家。耿定理死後的隔年,58歲的他移居麻城,開始他學術流浪的生涯。第二年把送家眷回老家泉州,自己一人獨居麻城,展開十幾年寫作講學的生活。

下一集,我們來看看,不再有家累俗事纏身、沒有任何束縛的李贄,如何開展他最後的生涯。

IG

FB